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

在田間找到自己,黃永昌打造生物的遊戲間

受訪者:黃永昌(台灣之心大埔里有機聯盟/農夫的店) 
撰文、攝影/ 暨大中文張庭芳
 

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,期待營造埔里原生魚種──白魚──的家。

白魚,是以前埔里溪流中隨處可見的原生魚種,也是清澈環境的指標;而生態池,是一處試圖營造白魚所處的環境,也是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。
大自然的競爭和生物演化,都屬於冥冥中自有安排的生存法則,那正是先前尚未使用大量農藥的時代,所廣為所知的農村景象。而在黃永昌積極復育的生態池裡,可以找到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,而不適者淘汰」的寫照,也可以看到那是一處與植物、生物共同分享的「家」。

一處人與自然共享資源的生態池,讓黃永昌獲得滿滿能量。

為了營造白魚的窩,在黃永昌的三片茭白筍旁,誕生了一個生態池。說起操作想法和理念,他表示生態池不只是一個生物和植物共同生活的地方,而且他和家人也能享受安全美味的食物。
黃永昌的生態池裡有各種魚類:黑溜魚、苦花魚、草魚、吳郭魚、馬口魚,他從魚苗便開始養殖,希望讓他們能毫無負擔地、自然地長大;他也指出「馬口魚」是白魚的生活重要指標。其中有另外一區是淡水白鯧魚,屬攻擊性的食人漁科,喜歡吃福壽螺,望能減少茭白筍被大量吃食的機會。也有各種植物:水草、海芋、野薑花、菱角、布袋蓮、滿江紅。之所以選擇他們擺放在生態池的原因很多,像是小魚可以躲避於浮水植物下,而擁有與水鳥對抗的能力,預防迅速被吃掉,塑造並重現原先自然環境的面貌;「滿江紅」功能則為水生固炭,可以將光合菌轉換成氮肥,是有助於肥沃田地的好夥伴。

每當黃永昌抵達生態池,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,觀察茭白筍田和生態池間的生態更替與變化,往往能找到自然運作的奧妙。有一次遇到瑩火蟲,發現他們遇到灑有化肥的土地,會自動轉彎,可是會停留在他的茭白筍田裡。也有好幾次,他發現瓢蟲在田葉上,才知道原來那是生態農業的指標。而蜻蜓、蝴蝶和豆娘時不時來造訪,感覺地出他們回應著這幾塊堅持友善耕作的土地。黃永昌說:「他們讓我的田間樂趣多了很多,感覺上他們就是我的家人,既然有家就一起住,會比較熱鬧。」


透過生物和植物所請益到的常識和知識,點點滴滴落在黃永昌的心上,為他自己種下了無形的滿足,也為他自己找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自然。雖然種田巡田曬田,讓身體相當疲累,他卻能找到呼吸的空間,更為樂觀積極地去面對一切。





水土人本工作團隊:李尚、鄭中信、張庭芳、洪筱昀、龔靖怡
攝影、後製:鄭中信
時間:2014.04.20
地點:南投縣埔里鎮



感謝
台灣之心大埔里有機聯盟(農夫的店)
清禾興業股份有限公司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水沙連行動辦公室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